何家英
何家英
-
何家英
何家英,1957年出生于天津;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,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。曾任第九、第十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;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、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、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、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、天津画院名誉院长、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。 曾获国家“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”、中国文联“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”、中宣部“四个一批”文艺人才、2012年在巴黎卢浮宫“2012沙龙展”中获绘画类金奖。 [1] 等荣誉。擅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。代表作品有《山地》、《十九秋》、《米脂的婆姨》、《酸葡萄》、《魂系马嵬》、《秋冥》、《朝*露*桑》、《舞之憩》、《杨开慧》等。 [2]
人物关系
纠错
目录
1957年3月,生于天津;
1985年,创作水墨画《惊蛰》,创作工笔画《米脂的婆姨》,并参加“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作品联展”,参加印度举办的“世界绘画双年展”,参加中国美协在香港举办的“当代中国画展”,同年任美协天津分会常务理事;
1985
会员;
年,东方美术交流学会成立,任
1991年,创作工笔画《秋冥》,任当代工笔学会常务理事,被聘为天津画院院外画家,应邀创作工笔画《中国四大美人》;特邀参加在日本东京的上野之森美术馆举办的“中国的四季美展”,并随团出访日本;《中国四大美人》捐赠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,为希望工程集资;
1993年,《米脂的婆姨》、《十九秋》赴南韩参加中韩美术协会交流展;创作工笔画《落英》;在上海美术馆举办“白庚延·霍春阳·陈冬至·何家英中国画邀请展”,并在天津美术学院做汇报展;八幅工笔作品参加“1993年度美术批评家提名展——水墨部分”;赴韩国仁川参加天津、仁川美术交流活动;《秋冥》参加“香港亚洲艺术博览会”;
1999年,参加全国政协在联合国总部和纽约亚洲文化大厦举办的“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览”;
2000年,在香港举办“何家英画展”;工笔画作品六幅参加“世纪之门·中国艺术邀请展”;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“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”;创作工笔画《韩国留学生》,特邀参加“迎接老纪中国工笔画展览”;参加文化部在香港举办的“中国当代绘画书法作品展”;创作《春光初现》、《澳门即景》,并参加“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”;《初春》、《消夏图》参加“新中国画大展”;《酸葡萄》、《桑露》参加法国巴黎“中国文化季传统与变革——中国现代水墨画和雕塑展”之后又在欧洲其它国家巡展;
2003年,创作工笔画《幽谷》、《心语》,参加中国政协举办的“天津优秀作品十人展”,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;参加“开放的年代——中国美术馆建馆五十周年纪念展”。参加“今日中国美术大展”获最受观众欢迎奖,参加“北京国际双年展”,参加第六届全国美代会,任理事;工笔画三幅在文化部文化艺术促进会、韩国汉城世宗文化会馆举行的“汉城·中国书画艺术展”获金奖,作品《苍桑》特邀参加“精致与微观·小幅工笔画展”;
2009年12月4日,在上海美术馆举办“何家英画展”;
2010年12月28日,应邀入展“时代心象”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二届院展;
2011年4月20日应邀入展第八届工笔画大展—暨中国新农村建设成就绘画展;
名称 | 时间 |
---|---|
海田归
|
1979
|
春城无处不飞花
|
1980
|
街道主任
|
1981
|
山地
|
1983
|
惊蛰
|
1985
|
米脂的婆姨
|
1985
|
清明
|
1986
|
酸葡萄
|
1988
|
女红
|
1988
|
易水河畔
|
1989
|
魂系马嵬
|
1989
|
秋冥
|
1991
|
丽日
|
1992
|
落英
|
1993
|
桑露
|
1996
|
淡日
|
1997
|
百合花
|
2002
|
幽谷
|
2003
|
心语
|
获奖作品 | 获奖时间 | 奖项名称 |
---|---|---|
海田归
|
1979
|
天津第二届青年美展二等奖
|
春城无处不飞花
|
1980
|
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二等奖
|
1983
|
天津第三届青年美展一等奖
|
|
山地
|
1984
|
入围第六届全美展优秀作品展
|
十九秋
|
1984
|
入围第六届全美展优秀作品展
|
米脂的婆姨
|
1986
|
天津鲁迅文艺奖优秀作品奖
|
酸葡萄
|
1988
|
首届当代工笔画学会大展金奖
|
易水河畔
|
1988
|
中日国画合同展金奖
|
魂系马嵬
|
1989
|
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
|
秋冥
|
1991
|
第二届当代工笔画学会大展一等奖
|
桑露
|
1997
|
全国首届中国人物画大展银奖
|
米脂的婆姨
|
1999
|
全国九届美展铜奖
|
濠江花路
|
1999
|
“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”优秀奖
|
社会总评
何家英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性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他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和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法,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,创作出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。读他的画,会从中找到一种真诚细腻的激情和梦幻般的理想色彩。 [6]
何家英在工笔画领域能取得重大成就,自然与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分不开。在他眼里,继承传统和创新其实是“一事两步”,哪一个都不能丢,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,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,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。他的这一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的时尚潮流的反思,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。他力求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、彼此的契合点。 [10]
个人点评
潘天寿先生认为:中国的、西方的、日本的、印度的、现代的、古典工笔画本来不宜太大,但他发现日本的浮世绘美人画尺寸并不小,效果也不错,却陷入到要市场还是要艺术的两难抉择中,何家英的作品却以其雅俗共赏、韵味绵长获得了“双赢”,或许他的探索找到了一种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。
2014年2月17日,由中国美术家协会、中国艺术研究院、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、海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、海南世界联合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“何家英画展”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。 [16]
2014年12月27日上午,市委宣传部在天津迎宾馆举行聘任仪式,聘请中国美协副主席、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、原天津画院院长何家英为天津画院名誉院长。市委常委、市委宣传部部长成其圣颁发聘书并讲话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浙闽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鸿友出席;院党组书记张桂元参加。 [17]
词条图册更多图册
词条标签:
责任编辑:
